↑這是黃腰胡蜂的巢
↑這蜂巢是工蜂啣樹皮與口水混和,有漸層的木質色
↑五月,蛋黃果花盛開時,蜜蜂成群,在枝葉的隱密處也多了一個精巧的小蜂巢。
↑蜂巢的下方像捲心酥餅乾的入口是成蜂進出的通道。
↑在梅雨季來時,又是刮風又下雨,黃腰胡蜂小小翻修了巢。
↑門的開口設計為雨水打不著的方向,外層縷空是為了「防潮」?「散熱」?當蜂巢遭到破壞,前後門戶大開時,蜂群依舊習慣由自己建造的小門口出入,負責修繕的蜂會慢慢再將蜂巢糊好。牠們總是記得回家的路,尚不清楚是「視覺記憶」、「嗅覺記憶」或是使用其他的方式將生活的點滴刻劃在生命中,一切看似忙亂卻又井然有序。
↑六月,蜂巢持續擴建中…
↑外層的蜂巢材質有些許泥和沙,紋理也不同,蜂為了與氣侯環境對抗,忙著改建蜂房,裡面的成員也愈來愈多。
↑報紙為建材之一
↑蜂巢由倒壺狀演變成球型,出入口的設計很有層次,現在的蜂巢已是原先的兩倍大。
↑颱風對蜂的損毀力超強,當蜂巢遇到強風大雨,巢破積水無法避免,工蜂會用嘴啣出水珠,並快速的修復蜂巢,選擇依附在人類建築的屋簷、牆角築蜂巢是個冒險又聰明的決定,大自然的損毀力不能輕忽,而人類又常給蜂群抄家滅族,胡蜂要延續生命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↑七月,撐過了一個中颱,成員持續增多;果樹上「 細皮瘤蛾」幼蟲突然爆多,除了白頭翁、綠鏽眼除害外,黃腰胡蜂也出力不少。
↑八月,直徑約15cm
↑九月,直徑約25cm-30cm
↑秋天,天氣依舊酷熱,黃腰虎頭蜂仍在擴建蜂巢
↑十月,直徑約30cm-35cm
↑蜂巢出入口的大小,大約一個食指節寬(可容納1-2隻蜂的進出)
每年大約3-4月,「黃腰虎頭蜂」蜂會找尋合適的地點築巢,如屋簷、果樹…(有農作、植物、避風的建築物)都是考慮的範圍,牠們的活動範圍會與人類的生活領域重疊,築一顆巢需用7-8個月的時間,通常進入十月黃腰胡蜂不再擴建蜂巢,但是天氣好的豐收年,牠們的分巢期愈晚,會維護蜂巢的完整直到十一月結束,進入十二月,工蜂不再將時間花在修繕蜂巢,零星的工蜂會外出找食物,並照顧所剩不多的幼蜂化蛹。
負責建房的工蜂,每天的工作就是築巢、修補、築巢、修補…日覆一日至死方休,忙碌的牠們沒空理會其他風吹草動,臉上彷佛寫著『工作中請勿打擾! 』
工蜂會日日巡視蜂巢,於損壞處黏補,直到分巢後,僅剩零丁的蜂留守,修繕的工作沒有工蜂負責,開始接受風吹日曬考驗。
↑十一月,天氣異常熱,但黃腰胡蜂不再擴建蜂巢,成蜂數量驟減,零星的蜂偶爾出外覓食。
十二月僅存的零丁蜂,小心避開人、避免與人產生沖突,除了肚子餓外出找食物外,鮮少出門,小蟻總是在巢外巡視,等待可以登堂入室的那一天。
「水」和「木」是建造蜂巢的主要元件,工蜂會選擇竹、樹皮、紙類…等天然的木質嚼爛後,再一層一層糊塑蜂巢。最外層的蜂巢摒罩,是由圓弧拱形堆疊而成的中空球狀,大約3-4層的圓弧薄片,薄脆易碎(蛋捲餅乾的硬度),工蜂每日會巡視外層的蜂巢,加強修補與堆疊,而外層的蜂巢只有一個出入口(通常在下方偏側),工蜂將建材咬回巢內後,會在內部加工過,最後啣一小糰出巢建屋。
↑棲築在平面的蜂巢底部
蜂巢內部,是以樹枝幹為起點,由上往下逐漸擴大,中間層為最大的一層,再往下逐漸縮小,蜂層間會有數條支柱(硬度較高),用以支撐黏著下層蜂層,內部的蜂巢材質靭度較強,呈六角型。蜂后將卵逐一產在蜂格內,孵化後「哺育蜂」接手,直到成繭,每隻幼蜂的吃喝拉撒都在六角型的格子內完成,排泄物或食物殘渣會由工蜂送出蜂巢外丟棄。
↑虎頭蜂巢的外層&內部蜂房
↑每層樓都有撐起樓層的柱子
↑面積層愈大,條柱愈多
蜂去巢空時,會有新的房客入住。
留言列表